在东莞你不得不知的事实,生态园跟松山湖合并,事实是生态园就是松山湖,松山湖也就是生态园。
松山湖生态园前沿:
生态园与松山湖统筹发展也在进行之中。近日,松山湖和生态园主要领导的最新任命已经完成:松山湖高新区原党工委书记、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原主任殷焕明兼任生态产业园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(副厅级),翟崇碧则兼任两区党工委副书记(正处级),观察人士认为,这是继2013年沙田虎门港镇港统筹之后,东莞市区域统筹发展的又一件大事。生态园可借助松山湖“国字号”牌子提升影响,松山湖则能分享生态园丰富的土地资源。
背景:
两个园区已下达工作指示
最新让外界感知两区正在合并的,正是已经发生变化的人事信息。在松山湖官网上,一则发布于2014年12月31日的园区动态报道中显示:省委巡视组向松山湖反馈巡视情况中,殷焕明的职务已显示为“松山湖、生态园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”。这一职务变化获得相关部门证实,此前生态园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翟崇碧,此次调整为松山湖、生态园党工委副书记。
南都记者昨日向生态园求证合并的相关消息时,管委会相关人士均表示:就合并的事由市里已经开过会了,两个园区已经下达了工作指示,目前其所在部门的职能需要合并到松山湖管委会来执行,原来的岗位事务也可能面临新的安排,但安排下来的日程表尚未透露。松山湖管委会某职能部门表示,暂不能对工作事务变化做预计,还在等待市里的统一安排。
合并前早有迹象
表面上看,松山与生态园的合并,几乎是在突然之间,实际上也有迹象可循。去年10月底发布的《中共东莞市委、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决定》,将2014年初提到的东莞“一中心四组团”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明确,提出以经济区统筹引导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整合,按照“中心突出、组团发展、快速连通、生态隔离”的要求,构建“一中心四组团”的新型空间格局。同时,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。
根据初步方案,中心组团定位为高品质城市中心,重点通过市区、松山湖、生态园“三位”一体的城市布局,建设全市政治中心、商贸中心、文化中心和创新中心,形成“服务全市、功能完备、生态宜居、高效智慧”的高品质城市区域。
这表明在全市的规划上,松山湖与生态园已然被打包在一起。
所以,事实上当我们说起生态园的时候,就是松山湖,一些生态园区,也指的是松山湖景区。合作的目的且看以下:
松山湖缺地 目前土地资源不足12平方公里
对于松山湖而言,与生态园合并主要是可以在地理空间、产业空间方面得以拓展。松山湖管委会主任殷焕明在上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:“经济区理念有利于松山湖拓展科技产业发展空间。经过13年建设发展,松山湖土地资源十分有限,实现超常规发展,必须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。市政府提出以经济区理念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,有利于松山湖与东莞各镇街(园区)积极开展科技产业合作。”
松山湖“缺地”已是个老问题。在2013年1月,时任松山湖管委会副主任的蒋亚军就向媒体直言,松山湖72平方公里地域面积,可用土地面积只有58平方公里,而产业用地只有25平方公里,除去产业配套设施用地13平方公里,其实土地资源目前已不足12平方公里。也正是这一原因,东莞市政府在2013年就明确表示,松山湖今后不再审批新增商住用地。
东莞生态园占地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,横跨寮步、东坑、茶山、石排、横沥及企石等6个镇。它与松山湖合并,在土地资源上将可相互利用,提升项目承载能力。
2012年,东莞本土评论人士孙麻子就提出过,东莞要承接大项目,当务之急的是缺平台,最紧迫的就是把大项目的土地腾出来。
“东莞的现状大家也清楚,只有280平方公里的土地可用,而且散落在32个镇街。可偏偏是这样,还分松山湖、生态园、东部工业园等,更是把土地给划分得四分五裂。同样的地理位置,同样的招商政策,无非就是不一样的产业规划而已,为什么不把生态园和松山湖合并呢?”他建议可以根据不同的产业需求,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产业区,通过统一的管委会,在园区内对土地有机调配,制定高一点的入园门槛,打破现有的行政层级,提高办事效率。
生态园升级 借力松山湖“国家级园区”拓展
对于生态园来说,与松山湖合并也有裨益。在2013年11月,时任东莞市委书记的刘志庚当时提出两个园区整合的思路时,并没有对该思路进行展开,但其中提到一句:“松山湖有国家级高新区牌子。”分析其用意,应该是指两者整合,生态园可以借力于松山湖“国家级园区”的牌子来提升并拓展发展空间。
据了解,生态园一直在申请升级为国家级园区,但至今尚未成功。生态园目前为省级园区,2011年6月,经省政府批准,入选广东省首批省级循环经济工业园区。